首页 > 临沧市 >> 沧源,人象和谐
【字号:
【打印】

沧源,人象和谐

2024-04-26 来源:沧源县文明办
  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沧源佤族自治县片区班洪和班老南滚河流域一带,生活着一群印度—缅北种群(β种群)亚洲象,也是我国唯一β种群分布区。
  和大象做邻居,“和谐共生”,多年来,沧源县在致力于保护亚洲象和其栖息地,也在不断挖掘利用与亚洲象相关的文化资源,让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个“贡象”的节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有一个专门为亚洲象设立的节日,叫贡象节。在佤族民俗中,有接象、敬象、拜象、送象的习俗,并作为贡象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
   
  每年泼水节后的第三天,班老一带的佤族群众都会举行贡象仪式。制作公、母、儿三头大象和一只老虎的塑像,抬着走遍班老的每个村寨。每到一个村寨,寨子里的人都要出来拜象、敬象、向大象施礼。除了给山里的大象送去甘蔗、玉米和芭蕉等食物,人们还会在仪式上唱祝词,祝愿大象繁衍后代,保佑庄稼丰收。
  在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与大象息息相关,群众对大象也十分尊敬。这里的居民管大象叫“达顶”“达伞”,汉语的意思就是“爷爷”“奶奶”。如今,当地群众也把贡象节的习俗与爱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密联系起来。
   
  班老乡乡长罗羚友介绍,今年的贡象节主题为“传承非遗文化之魂 筑牢民族团结之根”。贡象节是佤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多年的传承和演变中,贡象节不仅是佤族群众祈福的节日,也融入了傣族泼水节的元素,在“送象”仪式后,大家一起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相互泼水祝福。节日内容更加丰富,也是各族群众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产物。
  
  一伙“放象”的人
  “我早上放牛,下午‘放大象’。”把牛牵回家后,李春明边开玩笑边收拾“巡护设备”,带上干粮,扎紧鞋带……上山前的准备一气呵成。
  李春明是保护区的一名“亚洲象预警防控监测员”,他家就在保护区周围的村寨。巡山、监测亚洲象是他的日常工作。“‘放大象’比‘放牛’复杂多了。”李春明讲起自己的工作便滔滔不绝。
   
  亚洲象监测员主要工作就是观察亚洲象群的动向,防止象群误入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区,造成危险。
  “6月到10月,是农户庄稼成熟的时候,会吸引部分大象到农地周边活动。”“独象的危险系数比象群要大。”有5年多亚洲象监测经验的李春明已基本摸清了他巡护范围内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
  监测员不仅要知道亚洲象的活动地点,还要判断大象可能去的地方,将监测情况按日报送至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管护局则根据上报的信息确定预警级别,如果确定存在人象冲突安全隐患,则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适时向周边社区发布亚洲象活动风险预警信息,以便社区群众及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避免人象冲突。
   
  李春明和同事每天都需要爬山、蹚水,林密、草深、坡陡、路滑、毒虫蚊子的叮咬、每天巡山的枯燥都考验着他们的身体和意志,摔跤更是家常便饭。然而,“监测大象”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的工作。掌握亚洲象的生活习性、熟悉山林地形,都必不可少,还需要有一定的气象知识。“我们平时在追踪大象之前都要先测风向,还要保持安全距离,至少150米。”李春明说,野象很警觉,嗅觉也非常灵敏,监测员只能在亚洲象的下风向悄悄跟随,否则当大象察觉后,不仅会惊动它们,监测员也会面临危险。有时候,为了方便看清象群的动向,他还会爬上10多米高的树上进行观察。李春明说:“和大象做好邻居就是要随时观察情况,不能让‘邻居’发生危险。”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还在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的班老、班洪和芒库三个管护站建立亚洲象监测点,并在亚洲象的主要活动区域设置了警示牌。今年,李春明所在的芒库管护站就增加了8名亚洲象监测员,他的工作内容又多了一项,“新加入的同事经常问我一些监测工作的问题,我又多了分享工作经验的乐趣,最开心的还是保护大象的人越来越多。”
  
  一方“象”往的家园
  “我第一次见到大象是在7岁的时候,当时还以为是大水牛,大人告诉我这就是大象,我躲在树上远远看着它们。又惊又怕。”保建华小时候见过3次亚洲象,基本在农田里觅食。
  “以前我们种地都是靠毁林开荒,大象没有地方去,会来我们村里吃粮食,踩踏我们的田地。后来,我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建立了保护区,大象在森林里有食物吃,就不经常出现在村寨周围了。”保建华说,“好邻居就是要互不打扰,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和大象做‘邻居’也一样。”
  “邻居之间会分享食物,所以我们为大象种了很多它们喜爱的甜龙竹和阿希蕉。”邓志明是保护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年他们都会在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栽种其喜食的植物。
   
  近年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800亩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1000米的亚洲象防护栏、1座避象亭和2套动物视频监控,并购置红外线相机和无人机等监测设备。通过持续加强对保护区亚洲象监测和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的投入,对亚洲象栖息地进行适宜性改造,有效促进林地更新,解决亚洲象食物源不足问题,有效缓解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自2018年至2023年2月,通过红外监测相机共监测到新生小象4头,这也反映出亚洲象种群正在慢慢恢复。
  在班老乡,街道墙上的壁画、路边的灯杆上的装饰都出现了亚洲象的身影,“亚洲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融入了群众的生活。以“象”为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亚洲象和贡象节认识沧源。以和谐促生态,以生态促文旅,以文旅促发展,沧源以“和谐共生”的文明之源滋养出人象和谐的自然之歌。(杨艳娇)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